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 201822
编号:13571748
风险控制护理在精神科患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5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22
     2.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药物错服、误服及漏服发生率间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错服、误服及漏服发生率(2.83%、4.17%、6.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10.4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间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71.32±11.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4.78±9.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3所示。

    3 讨论

    在目前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由于精神科患者病情特殊,因此可能存在更多的风险,若护理出现漏洞,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危险事件[3]。近些年来由于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人民对于健康水平要求的日益升高以及人们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就日益提升,对于护理风险的控制也就愈发关键[4]。

    目前我们的护理多为传统的一对多模式,这种模式只是对患者常规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症的处理,并未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妥善评估,因此可能出现风险事件。风险控制护理主要是通过对护理机制的完善,加强风险管理原则,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5]。

    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C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義。以上结果说明,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在解决患者认知情况、药物使用准确性及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传统护理模式有了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袁嫄.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5):115-116.

    [2] 苏淑贞.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6):151-153.

    [3] 杨春雷.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04(11):57-58.

    [4] 孙晨,王奎.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01):202-203.

    [5] 刘焱银,杨坤.风险护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6):184-186., 百拇医药(巨明星)
上一页1 2